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女穿男]西汉皇子升职记 上(265)

作者:六月飞熊 时间:2024-08-03 08:44 标签:爽文 无CP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性别转换 汉穿

  战国之时连周天子都自身难保,你一隔了十几辈的远房亲戚又算什么。
  “臣的学识远不及陛下身边的能臣义士,但得为官做宰前的粗浅经验,明白在工农那块,墨子也好,许子也罢,都不及鲁班这个祖师爷的名声好用。”
  若是没有清末时江南一代的文化复兴,墨家这个失传已久的学派也不会同诸子百家迎来一波千年后的复兴。
  相较于墨子在民间的声望不显,鲁班可是仅次于孔孟的大名人。
  甚至有人戏谑道:“不做官的人可以不知孔子,但一定对鲁班之名如雷贯耳。”
  究其原因,无非是祖师爷的名声与手艺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有的人连学派与典籍都未留下却名垂千古。
  有的人在礼乐崩坏的时代做出超越时代的思想却默默无闻。
  “阳城家与墨家并不亲近,所以他们的手艺是从哪儿学的?”不同于墨家的炫技之作,儒家请阳城家在此处建立的学院恢宏大气,内部精巧。
  最妙的是设计者在门枕石上的巧思。
  如今的门墩工艺起源于隋唐,但在汉代时就有门枕石装点门面。
  阳城家给有天圆地方之意的门枕石上刻着“封侯拜相”与“鲤跃龙门”。
  相较之下,找墨家帮忙的法学院显然没有那么精巧,但是胜在为官做宰的大佬多,底层小吏也多学法家,所以在资助金额上毫不亚于树大根深的墨家。
  据刘瑞所知,光是三公九卿的晁错、郅都、赵禹就给法学院捐了四千多金,更别提桃李满天下的张恢与乐毅之后的乐季臣也慷慨解囊,从而造就如此宏伟的学院。
  “啧!还挺富的啊!”刘瑞参观完最富的儒法两家后对诸子百家的实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说来也是有趣。朕决定建太学宫时,儒家向朕提议换个总领工程的人。”
  那时的刘瑞还没宣布各家为各家买单,加上墨家声望渐显,所以儒家非常担心自己的学院是由墨家负责,然后收到头皮一颤的惊喜。
  墨家:交给我,保证你一月一修,繁忙度让现代城建都叹为观止。
  卜式这个太学府的项目负责人也不好回话,只是在那儿一个劲儿地苦笑:“秦灭不到一百年,诸子百家间的恩恩怨怨哪有那么容易一笔勾销。”
  “你也辛苦了。”刘瑞知道太学府的建设非常麻烦。纵使有皇帝压着,卜式这个长袖善舞的前任富商从中调解,也还是有不满的声音闹到他那儿。
  就连已经隐退甘泉的太皇太后和准备搬入长寿殿的薄太后都难免叨唠。
  太皇太后还好,关上门后没有哪个不长眼的敢去惹她。而薄太后在烦的不行后也搬去行宫,顺带叫了昌平长公主作陪。
  …………
  经过刘瑞的一番扩建,第二次科举的场地扩大了一倍以上,并且在长陵县与霸陵县也顺利开辟了第二,第三考场。
  只是相较于阳陵县的主考场,这些用于应急的临时考场总不能在第二次科举后彻底废弃,不然少府投进去的钱都打了水漂,真正意义上的得不偿失啊!
  “其实不仅是霸陵县和长陵县的考场,阳陵县的主考场在科举结束后也是搁那儿疯狂落灰,倒是误了陛下的精心设计。”科举开始后的阳陵县变得相当安静。为了避免有人喧闹或集体作弊,刘瑞调了八校尉中的屯骑校尉与步兵校尉维持秩序。长陵县也因此有了一千五百名精锐维持秩序,在长安与考场间传递消息。
  信乡长公主进宫陪薄太后说话时顺便拜访开完朝会的刘瑞。
  瞧着兄长漫不经心地翻看奏疏,信乡长公主也知情知趣地聊到他很关注的科举问题,但却没聊科举里的人才,而是提到考场建筑的利用率问题。
  “你倒是做生意做出心得了。”看不进去的刘瑞干脆放下手里的奏疏,揶揄道:“看来朕的内史要换人了。”
  柏至侯许昌算不上才华横溢之人,能当内史全靠不上不下的家世与温吞老实的性格。
  这么个人你指望他为官清廉是没问题的,多的就不要勉强了。
  信乡长公主微微一愣,苦笑道:“我还是把阳陵县治理清楚后再聊这些吧!”
  那些看不惯信乡长公主的人也没少给她绊子受。
  没个正职地管理阳陵县就已让她脚不沾地,要是真的当上内史……
  “你的那些博士学士们不活撕了我才怪。”信乡长公主摇摇头道:“也只有像堂姐那些去趟火坑的才能使之彻底闭嘴。”
  如果说信乡长公主是前期很爽,后期悲催,那乌伤翁主就是前期悲催,后期开挂。
  后世按照地域划分将国内的商帮分为山西晋商,山东鲁商,江苏苏商,浙江浙商,福建闽商,陕西陕商,安徽徽商,江西赣商,湖南湘商,以及广东粤商。
  在这之中名气最大,影响力绵延至今的是山西晋商,安徽徽商,以及广东粤商。不过考虑到江南一代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加上绍兴师爷在清末成了南方一带的政治基石,所以十大商帮里亦可踢除昙花一现的湘商,转而将浙商分为宁波帮与龙游帮,进而将浙商补进三大帮里,扩充为四大帮。
  如今被刘启并入会稽郡的东瓯北部正是宁波帮的发源地。


第243章
  “要说那些东瓯旧地也是真富。”同为肩负重任的王室女性,信乡长公主与乌伤翁主来信频繁,所以对会稽郡南部所发生的一切都略有耳闻。
  剔除那些不安分的复国派后,会稽郡南部的东瓯故地的建设工作也步入正轨,甚至比巴蜀一代更早有了兴旺之迹。
  江南一带的铁矿产量比不上关东,但胜在气候温暖,所养的稻种周期较短,所以比中原一代更易养活庞大人口。加上此地靠海吃海,鱼盐丰盛,所以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生活环境与经商条件。
  若非秦末战乱不休,南方在短暂地合并后又裂成几瓣,估计浙商能更快打出名声。
  “东瓯啊!”如果不是信乡长公主突然提起,刘瑞都差点忘了之前引起小范围震动的东瓯旧地:“汉中郡的东瓯贵族有点太识趣了”
  如何安置这种“前朝余孽”一直都是各朝各代的难题。
  先秦时,在老熊家的掀桌子不做人前,各国都很有默契地遵守着不斩草除根的潜规则,放亡国之君和他的儿女流浪,看其能不能寻一天使投资人杀回故地。
  而到统一战愈演愈烈的战国末年,春秋时的风度消散得无影无踪,但也顾着各国间的血缘关系没有赶尽杀绝,因此有了统一后接连不断的刺杀与秦末时的大乱。
  有了先秦时的“经验”,汉高祖在六国余孽的主要力量被消耗大半后借“孝道”将余者迁去各自的祖坟边慢慢绝嗣。
  这算是比较温和的阉割法,但只适用于核心成员——因为各国的王室,姬姓实在是太多,太密了。
  八百年的时间足以让成千上万的姬姓沦为百姓。更别提后世熟悉的光武皇帝刘秀和汉昭烈帝刘备都是“爷爷富贵,孙子穷”的典范。
  所以在对东瓯贵族的处理上,刘瑞真是犯了难。
  斩草除根吧!又怕引起大规模恐慌。这就跟杀降一样,会逼敌方的王公贵族裹挟民众拼死抵抗,最终效公羊家的“九世之仇犹可报乎百世之仇犹可报!”。
  而不杀吧!他也不想养着这群难以重用的定时炸弹。毕竟秦始皇的错误还没过去百年呢!这么快就忘了教训的也只有汉元帝那个学儒学傻的家伙。
  信乡长公主看着皇帝捂着额头,明明没有唉声叹气但浑身散发着烦躁的气息:“他们那时跑得太快,您和父皇忙着收拾刘濞也没空去管。”
  “是啊!”刘瑞叹道:“他们要是跑得慢一点,或是像乌伤翁主所说的都僚一样硬气一点,朕也不愁没有理由收拾他们。”
  “太学府建好后,让东海王和值得拉拢的贵族子女前去听课,余者让主父偃慢慢处理。”对于这个搞政敌很有一手的贪官,刘瑞也是物尽其用:“想必他从当年的教训里学到了不少,应该明白什么钱能贪,什么钱不能贪。”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