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穿男]西汉皇子升职记 上(233)
窦彭祖看出窦婴的表情不对,也是后悔自己为何聊起这事:“此时正值皇位交替的多事之春,就算是为顾全大局,你也别在这时去找陛下的不快。”
窦婴的眉头渐渐压平,竟也有种泄气的感觉:“我又何尝不知此时艰难,只是……”
瞧一眼前头的皇帝,窦婴也是愈发无力:“若能保证千秋万代都是明君,又何至于丞相辅政。”
“若能保证臣子忠心,又何至于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窦彭祖顺口一接,露出一副憨厚的笑容:“我虽不如王孙(窦婴的字)聪慧,但也明白万事皆是有迹可循的。”
“堂兄的言论倒是令王孙豁然开朗。”窦婴一脸正色道:“不忠之臣,又何以要求君王贤德。”
只是如何保证臣子不生田氏之心,不行伊尹之事,还需找人细细谋划。
然而窦婴还未联系大儒以修臣子规范,刘瑞就在登基后的第一朝会上提出要给先帝定庙乐。
“陛下,自古都是有功之祖,有德之宗才可定庙宇之乐舞,以祀圣人之在世之德。”作为先帝“唯一指定”的托孤大臣,因新帝登基而与陶青平分丞相之职的申屠嘉率先回道:“恕臣之直言,商汤六百年也仅有五位得以庙乐。而今大汉建国不足三百年,何以有三位君王获得庙乐?”
有申屠嘉开头,奉常卫绾也随即跟道:“右丞相说得有理,还请陛下莫要为难于臣,惹得民间议论纷纷。”
上座的刘瑞沉吟了会儿,慢条斯理道:“朕思孝道,知先帝治时抚黎庶,抑豪强。除奸佞之徒,分流民之田。虽不及高祖上马背以平天下,但也得东欧之地,于功于德都有建树。”
简而言之就是刘启做的很平均,比不上高祖文帝,但也算是两手都抓,两手都行的典例。
后世虽责刘启只是萧规曹随之帝,但是对黔首而言,不折腾的皇帝有时却是最好的皇帝。除去跟刘濞打了一仗外,刘启治下的黔首大都过得还不错。
相较于先帝在时处理过好几次叛乱,以至于南北两军休息不到两三年便要出门打仗,刘启的任期里真的算是非常和平,同时也极大提升了黔首们的满意度。
当然,仅凭这些也无法说服老臣同意庙乐之事,所以刘瑞继续加码道:“况且右丞相也说了,大汉建国也只有高祖文帝拥有庙乐。”
刘瑞的脸上适时露出苦涩之情,声音也随之透露出为难:“先帝以孝道为文帝上庙乐,朕身为先帝之子,若不给先帝上庙乐,后世将如何看待朕?”
末了,他还给人扣上帽子:“诸位是想后人去戳朕的脊梁骨?骂朕不孝?”
刘瑞这话可太霸道了,毕竟那位篡汉的王莽就是凭孝道蒙蔽了众人的双眼,最后达成汉帝禅让的成就。
“况且先帝若无庙乐,那便是与惠帝一般的边缘先君。”刘瑞的表情里隐隐带了丝怒气,声音更是慢慢降低道:“先帝还没落魄到与惠帝相提并论吧!”
“还是说诸位想与诸吕并称?”那可是打你们自己的脸。
刘瑞在找死穴上还是有点天赋的,几句话就让中立的臣子产生动摇。
毕竟先帝若有庙乐,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也是脸上有光,更有可能名垂青史。
“臣以为,先帝为文帝上庙乐为人子之孝,今陛下效先帝之行,也是足以留名青史,成就一对父慈子孝的佳话。”最先反应过来的晁错得出“先帝有庙乐=先帝的位子与功绩得以提高=他作为先帝一手提拔的臣子将有更大前程”的等式,于是站到刘瑞那边:“况且以先帝平息叛乱之功,授田流民之德,足以定庙乐以安在天之灵。”
站在后头的袁盎真想大骂“佞臣”。
然而在晁错冒头后,廷尉赵禹,内史许昌,以及南皮侯都一一跟上。
轵侯作为皇帝的舅公,外戚里的第一人更是想都不想地站到皇帝这边。
一时间,给先帝上庙乐的事从一面倒变成三七开,导致朝会出现僵局。
第212章
刘瑞作为挑起事端的人看着下方的臣子如东九市的小贩一样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在你来我往了好几个回合后逐渐演变成全武行和互问祖宗,最后还是维持朝会肃静的郎中斥道:“天子面前,岂容尔等如此放肆。”
这一吼令下方的官员们如梦初醒地拱手告罪。
刘瑞倒是没什么怒意,甚至还很宽容道:“诸卿为国事而争吵,又有何错?”
说罢还叹了口气,满面愁容道:“朕为人子,为着先帝的后事,也只能委屈各位了。”
还以为刘瑞要停止折腾的朝臣们:“……”简而言之就是他们闹他们的,你这个皇帝绝不松口撒!
不知为何,伺候过先帝乃至文帝的老臣都有种胃疼的感觉。
这熟悉的作风。
这熟悉的柔中带刚。
你们姓刘的不折腾就活不下去了是吗?
如果刘启可以读到大臣们的内心话,那他一定毫不犹豫地表示:没错。朕就是这样的人。
然而没有堪称BUG的读心术,刘瑞也能看出他们很想刀了自己——前提是弑君不犯法。
“除了给先帝定庙乐,孤还有一事要与诸位商议。”眼朝臣们也吵得差不多了,刘瑞终于放大招道:“昔伊尹辅成汤伐夏,去时以天子之礼,奉祀于商庙之间;而自商后,姜尚助武王翦商,封齐王而定太师之名,促成康之治。”
刘瑞继续观察臣子们的脸色,只见他们一头雾水,完全不知刘瑞提及伊尹姜尚要干什么?
难道是想招贤纳士?
那他直接开科举不就行了?
况且以皇帝的年纪也不需要太师辅助。
“如今待有功之臣既不可如伊尹那般以天子之礼下葬,又不能像姜尚那般得封王爵。”铺垫够的刘瑞终于揭开自己的真正目的,同时也在朝会乃至读书人里扔下一颗鱼雷:“故为纪念有功之臣,全仁孝忠义,以为天下学子做出榜样。今修《麒麟功臣录》,择吉日奉功臣录者配享太庙,以受汉家血食。”
轰……
此话一出,不仅是年轻的大臣们差点绷不住脸上的表情,就连晁错,陶青,乃至历六朝五帝的老臣都呼吸急促,面容通红。
配享太庙?
将功臣的牌位放到太庙里供后人乃至后世之君祭祀?
一想到那个场面,纵使是冷静的晁错也有眩晕之感。
汉家讲究事死如事生。
自周朝以后,臣子想如伊尹那般以天子之礼下葬,受皇室血食是绝无可能的。
除非……
“臣斗胆请问陛下,这《麒麟功臣录》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某个比较激动的臣子迫不及待道。
“自是在其仙逝后由朝会议其生前功绩,牌位座次,最后由君王决定是否列入《麒麟功臣录》,并且赐其配享太庙的待遇。”刘瑞说罢还压迫力十足地问道:“唯君上者可定臣子功绩。”
说到这儿,他的目光扫过下座的臣子,语气突然柔了下来,甚至带了丝调侃的意味:“诸位都是大汉的忠臣,总不会以臣子之身……强抬人进刘氏太庙里吧!”
这话可不是一般的诛心,同时也能从中听出不妙的意味。
皇帝怕是指桑骂槐地斥责他们在给先帝上庙乐的事上推三阻四,非要逞下硬臣之能。
毕竟这事可大可小。
若是皇帝非拿君臣之道强压他们,咬死他们不忠先帝,非要踩着先帝的名声为己抬轿,那么这场新帝登基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便难以收尾,甚至造成皇帝罢免乃至隐晦赐死一批朝臣,才能掀过这一章的流血政治。
而这正是大朝会上的聪明人都不想看到的最坏情况。
所以刘瑞的态度已经很明白了。
选一个吧!
是以朕唯马首是瞻后争取得个配享太庙的善终,还是被朕当场撕下老脸。
即便是有申屠嘉那样的老倔牛在,资历老又位高权重的大臣们也很难跟上。
毕竟那可是太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