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阙韶华(373)
如果仅仅从利益出发,或许世间并无两全法,然而再加入情感和良知呢?就好像,若是心中唯有权势,洛凭渊就不会寻获雪蔓青果,而今自己棺木早拱,坟冢上草蔓青青。
“也罢,且不谈家国天下。”他悠悠说道,“琼楼宫阙虽好,奈何规矩繁多,随处皆是繁文缛节。我困在京中多年,早已静极思动,如今只想寻亲访友,遍览秀丽山川,莫非也不行么?”
语声幽雅,带着若有若无的清浅笑意:“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凭渊向来是了解我的。天色将晚,何妨各自归去。山水有相逢,待到了却夙愿,我总会回来。”
洛凭渊一呆,若是静王依旧担心大局,他尽可以竭力劝说,甚至做出保证、赌咒发誓,但眼下碰上的理由却是要外出游玩。想想皇兄受过的苦楚,自己怎能忍心强留阻止?
但是他心里犹如明镜一般,搬出如是说法,也不过是托词而已,倘使一念之差点了头,焉知山水何时再度相逢?
软磨论不过,来硬的更是不敢也不妥,他脑中瞬间转过千百种念头,却没有一个管用。眼见静王转身欲走,不由得心下大急。
须知人在走投无路之际,往往会不假思索用上最本能的方式,洛凭渊将心一横,不管不顾地两步上前,一把将洛湮华整个人牢牢抱住:“皇兄不要走,我求你了!”
声音不仅发哑,还控制不住地带上了一丝哭音:“明明是皇兄你坚持不肯承统,硬是将我推上去,我都勉为其难了,你怎么还是要离京而去?”
到了后半句,他突然一阵委屈,索性将头埋在静王肩上,大哭起来:“皇兄,你和四皇兄一个两个,谁也不肯坐那个位子,将我丢进宫墙里,每天对着一大帮老谋深算的臣子,听他们之乎者也、绕来绕去地啰嗦个不停,每天就是没完没了、没日没夜地看奏折处理国事,踏出宫门一步就得被劝谏!结果你们都只顾自己自在逍遥,四皇兄去边关练兵,当他的威风主帅,你更是不言不语就要去游历天下,万一鸿飞冥冥一去不回,教我到哪里去寻人?”
如果说,方才城门处的气氛还是安静、凝滞,现在已经快变成死寂了。御林卫们侧身而立,不敢正视,尽职尽责地挡住周遭视线,原先是觉得应该将耳朵塞住,此刻简直恨不能装成聋子。大家心中只是叫苦,祈祷静王赶快答允,结束这非人的折磨,天知道回宫后,会不会由于听了不该听的落个大不敬,被远远地发配边关?
至于身为暗卫的秦肃和寿山冥王,鉴于洛凭渊是亲弟弟,抱着哭好像又不算错处,也不便插手打扰。
而不日即将登基的五殿下仍在伤心控诉:“皇兄,你不肯陪着我,将我孤孤单单搁在重华宫里,连个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日子还有什么意思!你要是坚持离开,那我也不继位了,就学你一般留书出走,将帝位交给四皇兄或者月月,也去游山玩水、江湖闯荡!”
饶是洛湮华什么场面都经历过,也万万料不到皇弟还能当众使出死缠烂打的招数,全然不照规矩也不顾面子,一时啼笑皆非,连头也痛了起来。
在他记忆里,孩童时的洛凭渊就是这般性子,平日里聪明懂事,一旦遇上自觉特别重要的情况,却是执拗非常,千方百计、哭闹不休也要达成愿望。说来说去,还是自家当初宠溺过头,才弄得进退维谷。
洛凭渊见皇兄迟疑着,似乎很是为难,但并无不悦或抗拒之意,知道自己这一招终于奏效,于是趁势抬起泪水未干的脸,附在耳边低声威胁道:“皇兄,你要是还不肯留下,我就坐在地上,抱着你的腿哭!”
如果不是被箍得紧紧的动作不便,洛湮华直想扶额。堂堂禹周新君要是做出这般举动,就算不是后无来者,基本上也算前无古人了。他能感觉到,洛凭渊全身都在止不住地发抖,激动、紧张,以及恐惧,无论哪一种情绪,都强烈而清晰。
静王心中生出一股柔软的疼痛,唇边的微笑却如清风明月,沁入幽静的眼底。天际明灿的云霞已渐转暗淡,人群屏气凝声,他在静寂的暮色里沉默着,片刻之后,抬手抚过皇弟的肩膀,含笑说道:“既是如此,那么为兄,愿退隐兰台。”
天宜二十四年九月十九,皇五子洛凭渊登基为帝,次年改元,年号景澜。新帝以生母如嫔于琅環冤案中受奸佞教唆,背弃旧主,虽追封宜安太后,然于含章殿中仍以中宫太后江璧瑶为尊,谥号贤德贞淑,享宗室香火,宜安太后居次位。
静王洛湮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然体弱多病,不宜为朝务所扰,钦赐入主兰台,与宫城一墙之隔,主持修史。
重华宫阙屹立依旧,朝堂武林风云纷繁,昨日恍如一梦。三千凡尘里,景澜盛世开启了序幕。
终卷《江山如画》完
全文完
正文结束,半年多时间,百多万字,感谢一路伴随看到这里的筒子们,每一个回帖和收藏,推荐票鼓励,一起走过这段旅程。
这是我目前为止写得最长,自己也很喜欢的一篇,大概在很长时间里都没勇气写同样大篇幅框架的长篇了>-<
明天会贴后记,而后还有两个小番外。
签约后发文的感觉很新鲜,也很愉快,再次鞠躬谢谢支持,希望宝宝们在看文、分享的过程中收获到了快乐,喜欢两位主角和配角们。
后记 梦里江湖
最初开始构思本文,是在好些年前,那会刚结束了第一人称的《寒雨连江》,想着要写一篇宫廷兼武侠题材的小说,讲述沉冤莫白与卷土重来的复仇故事,里面要有华丽的重楼宫阙、倾国之姿的美人,也有驰骋江湖的快意恩仇,当然还有感情。里面要描述五个性格各异的皇子以及一个老谋深算的皇帝,题目就叫做韶华。
于是写下了一章引子,也就是开篇的“师出寒山”,给皇子们都起了名字,发在自家的小坛子逍遥居里。
当时不管是宫斗、宅斗还是夺嫡,都远远没有现在多,所以想象的空间还很大,反而是新武侠的风头还没过去,武侠文不少。写完引子之后我就搁下了,因为不管怎么构想,都觉得人物多、框架大,不是单凭一时热情就能写出来的,不但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自己还未必驾驭得了。
然后这篇故事就沉睡了,偶尔想起,会发觉情结似乎在非常缓慢地生长,但我仍然认为,以自个之懒,大概永远也没有付诸行动的一天。
2018年夏天,当我对着电脑,再一次打开仅仅几千字的文档时,脑海里并没有明确的情节,只有一些隐约意象,包括北境会发生驱除外虏的大战,京城的主角们将在重逢后逐渐冰释误会,一同经历刀光血影,进出宫廷,与对手明争暗斗,而后去往江南。其他就是几个零散的画面,譬如开篇出现的牡丹盛开的静王府,尾声处晚霞夕照的城门。
从第一个重逢场景到最末,仿佛相隔千山万水,不知能否顺利跋涉到终点,会不会连自己也坑进去,但我还是出发了,计划的篇幅是六七十万字。
按照习惯的方式,没有建大纲,就是跟着感觉走。每一卷开篇时基本上都只设想了大致内容,以及要将情节推进到哪一步,譬如第三卷 要写洛城比武,风云忌讳,那么各方势力云集之下,必然酝酿阴谋,再为下江南铺展一下道路,好了就到这里。至于比武如何比法,阴谋又是什么样的阴谋,谁与谁联手,到底如何破局之类的,都还没想好。
这么边琢磨边写的过程还是很有趣的,象在迷宫探险。有时觉得,或许在搁置多年的过程中,故事已经自行生成,只是藏在潜意识里,等待我去将它找出来,厘清头绪。相信写文的筒子大都有过类似体验,有时候,一些小小的变化和梗会埋伏在前进的去路上,灵光一闪般突然冒头或跳出来,告诉你情节到了这一步,理应如此发展,否则就是误入歧途。我还是迷失方向好几次,症状就是码着码着,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像经脉堵塞一样不自在,不得不回头修改甚至重写,直到找出症结,重新打通。
前面三卷用了一年,六十多万字,而后我抱着侥幸心理直接开始了终卷,想着让主角们去江南处理下事情,回到京城后不就可以完结了,二十多万字应该能打住。结果四十多万字,足足拖了两年多,深深体会了一把什么叫行百里路半九十,试剑大会的情节也不得不单分出一卷。而后,当我想订正错误和瑕疵,调整一下行文时,再次发现太长了简直改不动=o=。签约后边贴边改,道昨天才终于修完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