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美娱]总统系统,不满意?(369)

作者:羊毛裤 时间:2024-05-26 10:25 标签:娱乐圈 系统 救赎 升级流 励志 美娱

  奥斯蒙德的脸颊发烫,黑发间藏着的白皙耳廓也点缀着红,却没有推拒利亚姆的怀抱,反而在利亚姆熟悉的温度包裹他时缩了缩身体调整自己的姿势,发出了些许轻到稍不留意便会消散的舒适叹喟。
  “很舒服吗?”
  利亚姆忍不住弯起唇角,清澈的蓝色眼眸像是撒了星屑一样亮晶晶的。
  “嗯,很暖和。”
  奥斯蒙德放任自己缩进利亚姆的怀里,轻声抱怨着:“我早就说过了,哪怕时不时要见客,我的办公室配置也应该以使用舒适度为选择标准。冷到让洛杉矶下雪的天气,就应该挑一把毛绒绒的椅子,或者沙发。”
  寒冷的气候总是让人想要蜷缩在壁炉旁边,听着松木劈里啪啦燃烧的声音,裹着绒毯闭上双眼。
  或者拥抱着喜欢的人,嗅着他颈间温暖恬静的气息陷入棉花包裹的梦乡。
  奥斯蒙德浅寐了一会儿,被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吵醒。就在屋外办公的助理打来电话提醒他,他有事先约好会面时间的访客要见。
  利亚姆在他的脸颊上耳垂上接连亲了好几下,才恋恋不舍得松了手站起身。
  《雨人》刚刚上映,正处在最关键的宣传阶段,作为斯莱德和米高梅的代表,奥斯蒙德不得不提前为奥斯卡打点关系,和业内知名的影评人、工会负责人见面,交谈。
  影片如同奥斯蒙德所料,受到了电影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周一周二两天共210万美元的票房虽然比不过《冥王星》,却也足以证明观众对这部电影充沛的好奇心。至于观众们是否喜欢这部电影,还得等首周数据统计结束,观察一周票房的单日跌幅,以及周六日电影票房是否会产生逆跌。
  同时,几乎每部电影上映以后,都会引来一些不大不小的麻烦。《雨人》也不例外,极少一部分影评人就在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奥斯蒙德·格里菲斯拍摄的部分究竟占了多少?《雨人》这部电影中,属于奥斯蒙德的色彩实在是太重了,很多资深的专业评论家们无法在电影中看到属于导演艾伦·史密西的特点。
  实际上导演个人风格的问题很少会被影迷们察觉。
  不然艾伦·史密西这个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假名才不会被导演工会明目张胆地使用几十年,最后才被业内人士揭露。
  多数为导演划定个人特点的影评人、学者都只是照着答案编题。
  如果不是由导演本人掌机,那么独属于导演的风格多数时候还不如摄影指导的风格深入人心,毕竟制片人的时代来临以后,大部分的导演只负责调度,有时甚至没有制片人和摄影指导重要。
  1960年以前,大多数电影平均每个镜头会持续8到11秒,动作片占比变多以后,好莱坞导演逐渐修正了从1910年代开始的连贯性系统,电影平均的镜头长度缩减到了4到6秒,剪辑速度更快,极少使用长镜头,这也直接导致了导演简化了现场的调度,将复杂的走位缩减为“站立-表述”,即让演员停留在某一个位置,将台词分割成说话者和倾听者的几个特写(通常还会使用越肩手法)拍摄。
  与这些导演商业化的镜头设计不同,奥斯蒙德·格里菲斯有个特点,他本人尤其偏好难以一遍完成的长镜头,这是一个长久以来没能改掉的个人习惯。
  但长镜头也有自己的优势,它拍摄的内容会给观众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让观众认为自己走进了电影之中,让电影的本质回归于人物与事件,不会像蒙太奇那样,人为强化矛盾,让观众被导演牵着鼻子走动,稍微错过几个镜头,就会忽略影片中埋下的情感线索或者错过重要的伏笔导致剧情衔接不上。
  当然,这并不是说奥斯蒙德本人否认蒙太奇理论或者厌恶蒙太奇剪辑手法。他也会在电影中使用部分的蒙太奇,通过艺术性修饰给观众带去极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只是个人的习惯难以轻易更改。
  《雨人》中一条长达3分17秒的长镜头成功地引起了评论家们的注意,在人们称赞这条一气呵成的推轨镜头由多么生动、自然、真实时,部分影评人也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奥斯蒙德过去拍摄的一些长镜头。
  它们几乎使用了完全相同的手法,通过推轨镜头纳入了大量的环境、光线、细节和氛围,围绕着人物弧形运动的镜头最终回归事件和情感。
  类似的镜头在《雨人》中出现了整整6次,实在是让人难以忽略。
  但奥斯蒙德并没有将这些评论和疑惑放在心上,因为导演的个人习惯问题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无法真正界定,奥斯卡总不能因为“风格像另一个导演”这样的理由忽视电影本身的内容以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亦或者因此否定“艾伦·史密西”本身过硬的导演能力。
  比起评论家们的疑惑,奥斯蒙德更在意再次跳脚给他添堵的英国媒体。
  两届奥斯卡与冥王星事件让英媒与奥斯蒙德彻底结下了梁子,他们不仅在奥斯卡结束以后仍然孜孜不倦地诋毁“卑鄙地”抢走了《烈火战车》、《甘地传》奥斯卡奖杯的《失乐园》、《冥王星》,还将战火烧到了奥斯蒙德拍摄的其它电影上,英国影评人将他的电影批评地一文不值。就连斯莱德制片厂推出的新片、奥斯蒙德本人参与了一部分拍摄的《雨人》也不放过。
  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声称《雨人》是一部投机取巧、哗众取宠的电影。
  主演达斯汀·霍夫曼的表演糟糕透顶,只能通过过多的小动作塑造人物形象,导致雷蒙看起来像一个无法操控四肢的多动症乐园滑稽小丑,而不是一个精神病人。
  而另一名主演,新生美国偶像汤姆·克鲁斯更是毫无演技。《视与听》认为,他呲牙咧嘴的时候,比达斯汀·霍夫曼更像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和精神状态的精神病。
  剧本故事和导演艾伦·史密西,以及“没眼光的奥斯蒙德·格里菲斯”更是被批评的体无完肤。
  《视与听》声称,《雨人》就是在消费人们的猎奇心理,消费遭受苦难的精神病人。剧本刻意将雷蒙塑造成一个供人们嘲笑的、少见的稀罕笑柄,并非如同电影宣传的那样,用摄像机深触人的内心世界,揭示生活在后工业时代的美国人内心的孤独与绝望,用温暖的场景刨析在欲望中挣扎沉沦的人们。
  就好像对于部分极端的英国媒体人来说,世上已经不存在辩证,只要与奥斯蒙德沾边,那它一定是错的,是不好的。
  奥斯蒙德当然不是不会反击的靶子,只是有人比他反应更快。自冥王星事件以来就看英媒不顺眼的《纽约时报》立刻发声,它并未点出英媒,而是阴阳怪气地刊登了一则看似与《雨人》无关的报道消息:“...18世纪早期,英国还存在着一种非常残忍的行为。伯利恒医院每个星期都要‘展览’精神病人,年收入高达400万英镑。精神病人被打上了耻辱的烙印,他们被视为‘囚笼中的兽群’、‘人性与野兽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是‘人类堕落的极点,是人的罪恶的最明显的记号,是上帝仁慈最远的对象’ ,完全被排斥到了正常的社会体系之外。 ”
  显而易见,《纽约时报》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将苦难划分为笑柄,甚至为他们举办展览。
  反正不是《雨人》。


第246章 上美影
  也许这也算得上成名的好处之一。
  奥斯蒙德无声地笑了笑, 放下拿起的听筒,将报纸随意折起放到一旁。
  曾经几次在他这里吃瘪的《纽约时报》自己淋过雨也见不得别人好受,接连几次都在奥斯蒙德遭人质疑时迫不及待地扛起了反击主力军的大旗, 好像焦急地想要看到别人也在他手上吃瘪。
  但他并未打算现在就与整个英国媒体界撕破脸皮,也没有必要。毕竟《视与听》仅代表部分英国媒体人的观点。
  奥斯蒙德稍作思考, 还是决定先将两方的争执暂且忽略,等奥斯卡竞争月的号角正式吹响再做打算,考虑是由他处理还是交给伊莱娜负责亦或者直接冷处理。
  送走华尔街想要从他手上收购部分BEST租赁公司股份,从录像带产业中分一杯羹的两名职业说客, 助理敲开了办公室的门,将两盒礼盒包装的瑞士爱顿伯格巧克力和一盒熊爪饼干轻轻放到了桌边。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