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古代耽美>

谨言(上)(171)

作者:来自远方 时间:2018-08-06 13:59 标签:豪门世家 穿越时空 强取豪夺 民国旧影

  
  “少帅,要是欧洲真打起来,沙俄再发生内乱的话,你觉得咱们是不是能趁机占点好处?”
  
  “比如?“
  
  “俄租界,蒙古,还有西伯利亚。”李谨言的这些想法在脑子里存在已久,只是一直没机会全都说出来,“如果俄国政权更迭,咱们可以马上动手收回租界,还可以趁机进入蒙古,至于西伯利亚,还要再想想办法,不过俄国一旦乱起来,肯定不会在短时间内平稳。”
  
  若有必要,还可以在沙皇一家的身上做点文章,苏俄政权建立的早期,国内局势并不怎么平稳,高尔察克领导的白军加上一直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哥萨克,再加上怀念旧政权的人,他们曾聚集起一股不小的力量,当时英法等西方国家几乎都站在白军一边。
  
  白军曾试图救出沙皇,不想沙皇一家却先一步失踪。若是白军成功解救出沙皇的某个子女,那么,是不是俄国的内战还将持续更长时间?
  
  楼少帅不是说过,东宫里有华夏的钉子吗?
  
  “少帅,咱们不如打个赌。”李谨言双手撑在桌面上,凑近楼逍,笑眯眯的说道:“我赌沙皇会在战争结束之前倒台。”
  
  “哦。”
  
  “……”这是什么反应?
  
  “我知道了。”
  
  “……”就这样?
  
  李三少气得磨牙,楼少帅却缓缓拿起一颗棋子,落在了地图之上。只不过,棋子没有落在法国,而是在东普鲁士和俄国的边境线上。




146

146、第一百四十六章 ...


  民国六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无论是对华夏还是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
  
  刚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山东就出事了。
  
  韩庵山空有督帅的名头,手中却已经没了实权,山东的军队根本不听省政府的调遣,省议会的议员大多是延续了咨议局的老底子,成天除了吵架就是吵架,一份议案提出,光是审议就能审上半个月,等他们吵个子丑寅卯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最典型的例子,联合政府以立法形式正式下达裁撤厘金,整改各省税收的命令,不说几个经济大省,连一些偏远省份都开始按例执行,唯有山东,除了北六省和南六省驻军的市县,其他县乡仍在实行晚清旧例和军政府时期的老规矩。
  
  税招收,厘金照收,有时还以各种各样的名目征粮。层层盘剥的结果是,山东的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终于爆发了抗-税运动。集合起来的农民,不只赶跑征粮的税官,还闯进县政府,打死了县知事。
  
  这些一辈子都老实巴交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像是老黄牛一样的干活,就为了能让家人吃顿饱饭。
  
  本以为韩督帅没权了,不会再有人逼着他们种大烟了,大总统还下令不许再收厘金,税金也要比去年少了两三成,今年的年景应该比往年要好了吧?没承想头顶的官老爷们还是那个样!
  
  收钱征粮,比以往还要狠!按照定额交税,全家都得饿死,不交税,至少黄泉路上还能做个饱死鬼。
  
  官-逼-民-反,活不下去了,大家都没别的路可走了。
  
  “早知道就和大壮一起去关北了。”一个高大的山东汉子举起袖子用力一擦脸,“听说他在关北的农场里干活,一天三顿,顿顿都能吃上馒头,一家子都过上好日子了。”
  
  “话是这么说,还不是舍不得这些田和庄稼吗?谁想到……唉!”
  
  起先是乐陵农民抗税,随后开始向周边县市蔓延,大有燎原之势。
  
  驻守在山东境内的北六省第十一师,第一时间将山东的情况报告了关北,楼少帅当即下令,收缩部队,全部返回军营驻地,若山东省政府请求第十一师出兵围剿“乱-民”,一概不做回应。若有其他势力趁机冲-击-军营,坚决予以回击。
  
  同在山东境内的南六省部队也接到了宋舟的电报,两份电报大同小异,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这次山东的民-乱,他们不参与,更不要搅合进去。
  
  浑水摸鱼固然好,但也要看这滩水混到什么程度。若是水太混,看不清下面是不是有能把人吞没的泥潭,还是不要轻易涉足为好。
  
  山东农民抗税与白正叛乱不是一回事,一旦被牵扯进去,处理不好很可能就会引火烧身。
  
  楼大总统得知山东乱了,眉头就没松开过。
  
  山东省内的那点事他早有耳闻,不只是在减免税收裁撤厘金的事上阳奉阴违,连修筑铁路的款项他们都敢动。掌管监察院的司马君已经派人秘密进入山东,只等着所有证据到手,就能将现在这个沆瀣一气,为了钱什么事情能干的省政府连锅端。
  
  事实难料,他们还没来得及动手,山东就出事了。
  
  司马君的表情很不好看,他对楼大总统说过,这件事全交给他来办,不会出问题。可现实却是,民乱一起,再万全计划也要泡汤。
  
  楼大总统和司马院长都清楚,山东境内的民-乱不能派兵镇-压,越压越乱,只能想办法安抚。
  
  至于该派谁去……楼大总统的脑袋里,突然冒出一个人来。
  
  身居青岛的韩庵山看到报纸上的连番报道,当即给京城的楼大总统发了一封电报,这是个机会,他是否能重掌山东,成败就在此一举。就算要给北六省做个傀儡,也总比现在这样空有名头,连一个兵都调不动的强!
  
  山东乱起来的时候,四川省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四川督帅刘抚仙,突然派兵包围了重庆日租界。
  
  天津,汉口,苏州和杭州四地的日租界接连被华夏军队接管,重庆却一直都没什么动静。但平静却往往预示着更大的风暴。
  
  从报纸上看到相关消息后,日租界里的很多人已经萌生了离开华夏,返回日本的念头。
  
  虽然回国之后的日子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舒服,但至少还能保住一条命!
  
  天津汉口暂且不论,苏州和杭州的日侨几乎死绝。也不见政府采取行动,只有驻华公使山座圆次郎提出了几次严正抗议,之后就没了下文。他们都在担心,有一天这种遭遇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别看这些日侨打杀起华夏人来眼睛都不眨,若是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十个里有九个会像被绞死的通口一样尿裤子。
  
  四川的刘抚仙一样是个狠人,手段绝不会比宋琦宁和宋舟差上一星半点。整个四川只有一个租界,就是日租界。法国的势力都盘踞在云南,一旦刘抚仙动手,这些日侨只有被瓮中捉鳖的命。谁让当初他们想不开非要到重庆来的?
  
  至于军队,租界里的那点人,会是一个华夏军阀的对手吗?
  
  华夏的强硬,帝国政府的不作为,已经让这些在华日侨清醒的认识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耀武扬威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除非帝国重新振作,派遣舰队进攻华夏,再取得一次日清战争那样的胜利,但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沿海口岸都是西方列强的传统势力范围,日本唯一占据的大连如今都岌岌可危。哪怕楼逍还没有对大连采取任何动作,也没人会怀疑,那是他嘴边的一块肉,他随时都能张嘴吞下去。况且大连和重庆相距甚远,帝国军队到了那里又对他们有什么帮助?
  
  在刘抚仙下令调派军队包围重庆日租界后,租界里日本侨民的反应是松了一口气,好像他们早就在等着这一天一样。
  
  这种奇怪的反应让带队的川军军官不明所以,兵哥们也是面面相觑,看到日本领事出现,全都握紧了手中的步枪,有不少人还拉开了枪栓。
  
  日本领事的态度谦恭,语气也十分恭敬,和他们印象里的趾高气扬,用鼻孔看人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些小东洋会不会有阴谋?”
  
  “要是有阴谋,一枪打死他!”
  
  这些日本人在重庆没做好事,走私,贩毒,几乎都干全了。一枪打死,绝对不冤!
  
  日本领事没有就川军包围日租界的事情多做纠缠,甚至没问他们包围日租界的原因,他只是向带队军官提出几点要求,希望能让租界里的日本侨民携带财产离开。在此期间,华夏军人不得伤害日侨的性命。
  
  带队军官不敢擅自做主,立刻派人报告了上峰,刘抚仙得到消息,思索片刻,做出了决定,“答应他。”
  
  不过刘抚仙也提出了条件,停泊在租界外江面的一艘军舰必须卸下武装,船上的舰炮要拆下来,所有的弹药也要全部交出来。这是预防日本人耍诈,等到租界里的侨民都安全撤离后回头给他们几炮,打完就跑,那自己的亏就吃大了,传出去肯定会被人笑话死。
  
  日本领事答应了刘抚仙的要求,派遣领事馆中的武官去和军舰上的舰长沟通,舰长答应将船上所有炮弹和子弹卸载,但舰炮他绝不同意交出来。
  
  “宁可炸毁,也不给华夏人!”
  
  最终,刘抚仙没要日本人的舰炮,而是把他们所有的枪支弹药都留下了,连侨民携带的枪支都被搜走。倒是给军舰舰长和日本领事分别留了一把手枪和五发子弹,说是出于尊重,日本领事和舰长气得翻白眼,却也只能翻白眼。
  
  日本侨民被允许携带一部分财产和金银细软,朝鲜侨民却只能穿着一身衣服离开,什么都不许带。他们的抗议直接被华夏军队忽视了,转头去求助日本人?这些日本人自身难保,谁会大发善心的去管这些朝鲜人?
  
  “团座,就这样让他们走了?”
  
  团部参谋看着大包小裹往江边军舰上跑的日本侨民,气得咬牙,他们这些东西可都是从四川搜刮的!
  
  “放心,不用咱们动手,他们自己就会出乱子。”
  
  “怎么说?”
  
  “咱们可是把他们的武器都收走了。”至于那两把手枪,一共十发子弹,能顶什么事?
  
  川军团长意味深长的说道:“你刚才数过没有,空着手的可比背着包袱的多了几十号。”
  
  兵哥回忆了一下,好像是这么回事。
  
  空着手的,大包小裹的,都没有武器……兵哥突然嘿嘿乐了。
  
  山东民-乱和刘抚仙接管重庆日租界的事,李谨言都是从报纸上得知的。时政新闻如今在全国已经开了五家分社,李谨言和文老板商量过,下一步计划就是派遣记者到四川和云南等地开设临时分社。
  
  “这期《名人》可以做四川督帅的专访。”
  
  《名人》已经彻底在华夏打响了名气,从楼盛丰,司马君,宋舟,楼逍等实权人物,到展长青,白宝琦等政界要人,再到邹成功等知名学者,每期都要增印,却依旧供不应求。一位从别家报社挖来的主编还建议可以将《名人》改成中英文两版,采访的人物也不应该再局限于华夏人,完全可以将采访对象扩展到欧洲,北美。一些亚洲知名的学者也可以包括在内。
  
  “亚洲?”
  
  “不知道三少是否听说过天皇机器论?”


上一篇:皇上的男人会捉鬼

下一篇:谨言(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