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红楼之贾赦超能苟(49)

作者:紫生 时间:2022-03-29 10:48 标签:爽文 穿书 宫廷侯爵 红楼梦

  贾赦站在那里,朗声道:“各位看清楚了,我是荣国府世子贾赦,我带来的人也全是贾家人,今日张太傅府上可是无人出门,就算陈家要控诉有人仗势欺人,那也是我荣国府干的,跟张太傅没什么关系。”
  说完贾赦又对陈御史之妻道:“这位夫人,陈御史突然离世,确让人深觉遗憾,但是你们若真觉得陈御史死得冤枉,就该上报官府。这么一不报官,二不验尸就污蔑人,是否太过无理取闹?”
  接着贾赦据需转向围观众人:“各位难道没有左邻右舍,平日没有言语磕绊,若是谁家邻里不幸有人过世,这死者家属将邻里间早年磕绊翻出来说死者是被邻居逼死的,难道作为邻居便要认?世间没有这样的道理!张太傅是斯文人,遇到此等不讲理的事便百口莫辩。我贾赦可不管这些。既然顺天府官员在这里正好,我只是将聚众闹事的人‘请’开,打没打人,有官府的人作证,想来也没人污蔑得了我。若是陈家人不心虚,便报官让官府查清陈御史的死因!”
  文人向来舌灿莲花,这件事让有心人渲染了几日,好像真的成了张太傅逼死人;但是让贾赦这么一话糙理不糙的比喻一番,围观百姓又觉得是那么回事啊,谁还没跟人斗过两句嘴呢?吵过一次架就要对对方的性命负责,哪有这样的道理?
  当然,老百姓人微言轻,现场围观的人虽多,传播能力也有限,其实扭转不了此事的舆论。
  但让贾赦这么一闹,抓扯中难免有人受伤,这回真闹进了顺天府。贾家家丁也好,陈家人也好,一律带回顺天府配合调查。
  张修赶到朝堂的时候已经迟了,好在本朝不似前朝那么严苛,上朝迟到罚奉即可。若是如前朝般打二十板子,又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张太傅的名声怕是又要被打掉一节。
  御史台对于陈御史之死群情激奋,正在慷慨陈词,见到张修进来,有人些微一愣。接着便又道:“皇上,臣等熟读圣贤书,为的便是报效朝廷。所谓理越辨越明,道越论越清,为了国之大事,便是人微言轻也应据理力争。但是太子太傅张修仗着身份,以势压人,堵御史之口,逼死人命。这样的人,岂能做读书人之表率?臣以为张修虽有学问,但心胸狭隘,实不配太子太傅之职。”
  “臣附议!”
  “臣附议!”
  还有人假惺惺的道:“张太傅平日带人宽和,这一次虽是严厉了些,想来陈御史之死也非张太傅本意,臣以为罚张太傅闭门思过即可。”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另一文人泰斗,人称南李的大学士李宜山。
  此言一出,附议者更多。甚至有人暗暗感叹李宜山不愧是一代大儒,待人宽和。
  呵,这次的事来势汹汹,不就是败坏张修的名誉么?若是张修被罚了闭门思过,这名声也无可挽回了。司徒硫的目的一样能达到。
  这时,张修走出班列,先跪拜告了迟到之罪,致和帝宣了平身,张修才道:“启奏皇上,臣有两件要事要禀奏。”
  “准!”
  张修接着道:“陈御史之死臣深表遗憾,但要说乃是臣故意逼死人,臣万不敢认。朝堂之争乃是常有之事,哪怕父子兄弟同朝为官,政见不合也可据理力争,但散朝之后,便不可蓄意报复。臣入仕数十年,与无数同人争论过,以前从未有过散朝之后揪着不放,败坏人名誉的事。这次究竟是谁放出流言,臣请朝廷彻查,臣行的端坐得正,不惧查验。此第一件。
  现在因岩亲王谋逆一案,牵连甚广。虽然岩亲王及重要党羽甄应泰已经捉拿归案,但给予岩亲王支持的江南甄家,和岩亲王、甄家来往密切的前京营节度使王家尚且只查封了京城府邸,金陵本家尚未查抄。岩亲王所有党羽尚未全部抓获。朝堂乃是议论国之大事之地,这些军国大事不商议,有些人却抓着臣之莫须有的罪名不放,难道是岩亲王党羽,故意转移视线!此第二件。故,臣以为,现在当务之急,是商议派遣南下查抄甄、王两家的人选为要。”
  张修就算有些文人特有的斯文讲理,对付陈家妇孺那种上门撒泼碰瓷没法子,但人绝对不蠢。朝堂之上,不管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什么,本质不都是制衡和反制衡么?你们说我搞一言堂,我说你们替司徒岩党羽转移视线。
  这样一来,至少今日朝堂之上,谁还敢揪着张修不放啊?
  朝会被拉回了正轨,刑部尚书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也以为南下查抄甄家、王家之事宜早不宜迟。”
  从这时候起,朝会讨论的重点从文官地位之争变成了派谁南下查抄甄、王两家。
  其实从拿下岩亲王开始,这事就该着手办理了。但是三司忙着岩亲王的案子,实在派不出人手,还有一个,甄家掌管江宁织造局,除此而外还有许多丝绸、瓷器、茶叶的海贸生意;王家更是管着数省沿海的洋船货贸。
  这里头关系的利益巨大,甄、王两家一倒,便会让出巨大的利益空间。这等肥肉自然有人想一口吃下,几个部院你争我夺,因而南下的人手一直定不下来。
  致和帝问:“众卿以为派谁总揽南下之事合适?”
  这时候文武百官讨论倒是活跃了,有提议刑部总揽的,有提议大理寺总揽的,也有提议户部总揽的。总之各有理由。
  这时,大学士李宜山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南下查抄甄、王两家极为重要,南下人选需忠于朝廷,不得寻思,且要身份贵重,地方官员不敢怠慢。现在三司皆忙于京城事务,抽不开身,臣以为此事交由忠顺亲王办理,极妥当。”
  “臣附议!”
  “臣附议!”
  ……
  贾敬在一片附议声中抬起了头。当初自己将另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子锁定在司徒硫身上,后来和贾赦商议,贾赦也与自己看法相同。忠顺王和司徒硫之母出自同族,此差事落在忠顺王头上,岂非等于落在司徒硫头上么?
  贾敬捏了捏拳,得想个办法换个南下的人选才好。
  正这时,又有人进言道:“启奏皇上,臣以为甄家在江南经营多年,为何能够只手遮天?直到岩亲王犯事,才查出甄家罪大恶极来?江南有许多有参奏之职的官员。江南民间流传一张护官符,啧啧,其上面的话之无法无天,臣都不敢在朝堂上说。臣以为,护官符上的人家,并江南有参奏之权的官员皆因在这次彻查范围之内。”
  江南那张护官符流传得都唱成民谣了,致和帝知道,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也知道。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王家已经败了,薛家不过是商户。史家一门双侯,但一个在京城、一个在粤海,而且史家向来是四大家族中门风较好的;这个时候提护官符是又冲着宁荣二府来了?
  还有,江南有参奏之权的官员指的是谁?总督、巡抚自然是有的,参政道和盐政道也有。
  所谓地方官员的参奏权,便是官员奏折可以直接递到上书房,直达天听。这原是中央制衡地方官员的机制。但甄家犯了诛九族大罪,这些有参奏之权的官员没有明察秋毫,到底是能力不足还是甄家同党?今日朝会上刚针对了一番张修,而张修的得意门生林如海在扬州做两淮盐运使,便手握参奏之权。
  这隔山打牛之法用的妙啊,林如海除了是张修的弟子,还是荣国府的姻亲呢。若是查出林如海参与谋逆,不但宁荣二府刚立的救驾之功被削弱,只怕还会构陷出别的问题。
  若是这个时候让忠顺王做了南下查案的总揽,怕是江南官场剪除谁,留下谁,都由忠顺王说了算了。


第34章
  忠顺王乃是致和帝的庶弟, 当年致和帝登基颇多挫折,忠顺王作为支持致和帝的亲王之一,对致和帝顺利登基有所助力。所以李宜山这提议无论是从致和帝的角度还是文武百官的角度, 都挑不出错来。
  但是贾敬既然已经察觉到司徒硫的狼子野心,又知道忠顺王与司徒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然不能让李宜山促成此事。
  于是贾敬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论南下办案的人选, 按李大学士所言忠于朝廷、不得徇私、身份贵重而言, 太子殿下做南下总揽也极为合适。”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